北京市
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,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“蓟”。民国时期,称北平。新中国成立后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,简称“京”,现为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,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、交通和文化中心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,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相连,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。它荟萃了元、明、清以来的中华文化,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,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,每年有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。
全市常住人口2200万人(2010年初统计),全市人口密度1341人/平方公里(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,次于澳门、香港、上海)。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.06‰,死亡率4.56‰,自然增长率3.5‰。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亿,居全国之冠。北京在金朝时成为古代中国的首都后,就开始不断有很多外来人口迁入,金中都的人口最盛时超过一百万,城内居住着汉、女真、契丹、回鹘、突厥等众多部族。元大都时期的北京城内则居住着来自西方的很多移民、使臣和商人,元大都是13-14世纪最大一座国际城市。大量的户籍为北京的人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才迁入北京。北京的本地人口和外来及流动人口的比例是1:16,是全国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。
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,东经116度25分29秒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。毗邻渤海湾,上靠辽东半岛,下临山东半岛。北京与天津相邻,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。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,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,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,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,人们称之为“北京弯”,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。诚如古人所言:“幽州之地,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北枕居庸,南襟河济,诚天府之国”。
北京太阳辐射量全年平均为112-136千卡/厘米。两个高值区分别分布在延庆盆地及密云县西北部至怀柔东部一带,年辐射量均在135千卡/厘米以上;低值区位于房山区的霞云岭附近,年辐射量为112千卡/厘米。北京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-2800小时之间。大部分地区在2600小时左右。年日照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相一致,最大值在延庆县和古北口,为2800小时以上,最小值分布在霞云岭,日照为2063小时。全年日照时数以春季最多,月日照在230-290小时;夏季正当雨季,日照时数减少,月日照在230小时左右;秋季日照时数虽没有春季多,但比夏季要多,月日照230-245小时;冬季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少季节,月日照不足200小时,一般在170-190小时。
2009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162万人。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数9万人;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153万人,参保率为90%。参加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、失业、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827.7万人、938.4万人、675.7万人和747.1万人,比上年末净增69.6万人、67.4万人、61.4万人和80.5万人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5万人,净增2.5万人,参合率为95.7%,高于上年2.8个百分点。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4.8万人,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8.4万人。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。